苏轼行踪考

苏轼行踪考.封面

台湾同胞李常生先生花费近十二年时间追循苏轼的踪迹,几乎走遍苏轼经过的每一个道路,到过的每一个地方,精细探索苏轼诗词中所描述过的每一个地方,拟写了这本《苏轼行踪考》。¹

苏轼在世时,已有诸多士人整理苏轼著作,然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于常州,次年移柩河南汝州郏县钓台乡上瑞里。此时蔡京当政,为了把持朝政,就给反对他的司马光、苏轼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佑奸党」的帽子,并在各处竖立「元佑党籍碑」,上面刻写三百余党人恶名,并昭示全国。党人碑所刻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徙。

苏轼逝世后,宋徽宗受奸臣所迫,毁损并禁印苏轼书籍,且「元佑党籍碑」上有刻名者之后代均不能在朝录官。直到徽宗末期,才又转念。

南宋以后自高宗起恢复苏轼所有官职,孝宗并下旨封赐苏轼为文忠。南宋时研究苏轼蔚然成风,大量诗文集、诗话、笔记,有许多对苏轼作品的评论、轶事作研究。同时,北方金朝文人、官员对苏轼亦有所景仰,不乏诸多研究学者参与论述。元代亦重视苏学,且诸多学者亦受苏学影响。明代时,不好诗而好东坡,东坡持续受老百姓的爱戴。清代苏学复炽,许多学者开始整理苏轼著作,对于苏轼有了更深一层的研究与认识。民国时期,对苏轼研究的热潮持续,然为战争所困,成就不高。文化大革命时,大陆对于苏轼的研究或有间断近三十年,然改革开放至今,苏学研究更上层楼。台湾对于苏轼的研究一直未曾间断,并保持了旺盛的研究风潮。

历代苏学研究起伏

历代苏学研究起伏

目录

序言
目录与图示
第一篇:绪论
第二篇:眉山苏轼
第三篇:第一次进京与母丧返乡
第四篇:第二次出蜀与三苏《南行集》
第五篇:第二次进京与凤翔府签判任
第六篇:第三次入京与父丧返乡
第七篇:第四次入京
第八篇:任杭州倅
第九篇:山东知密
第十篇:江苏知徐
第十一篇:浙江知湖
第十二篇:贬谪黃州
第十三篇: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第十四篇:第六次入京
第十五篇:浙江知杭
第十六篇:第七次进京
第十七篇: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第十八篇:第八次进京
第十九篇:河北知定
第二十篇:贬谪惠州
第二十一篇:贬谪儋州
第二十二篇:北归常州,葬于郏县
第二十三篇:结论

苏轼一生行踪图

苏轼一生行踪图

(可与 苏东坡的人生地图 页面对照阅读)

下载

李常生.苏轼行踪考

文件格式:pdf

直接下载   在线阅读


注释

  1. 李常生:《蘇軾行蹤考》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