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帖

苏轼.渡海帖

苏轼.渡海帖

苏轼《致梦得秘校尺牍》,又名《渡海帖》,为行书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上段 4.2×28.8cm,本幅下段 28.6×40.2cm,诗塘 11.7×29.7cm。

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由海南诏徙廉州,路过澄迈时未遇其友赵梦得而留下此札,盼望渡海以后能够相见,赵对落难海南的苏轼照顾颇多。相较早年姿媚的书风,此帖风格浑厚雄强,线条的质感也更为丰富。藏锋的浑圆起笔,配合劲利方折的用笔,加强了线条的厚度与力感。撇、捺、钩等较多侧锋的笔画,也都将力量贯穿至底,加强视觉上的强度。

苏轼.渡海帖.局部

苏轼.渡海帖.局部

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信封在古代有所谓的内封,外封之分,外封是以另外的纸张书写。内封就是信件的一部分。内封因为与信札书写在同一张纸上,比较容易被顺便保存下来。苏轼的《渡海帖》是目前传世书信中可以见到最早的内封作品。

此札目前被裱装成立轴,尺牍上方由两条拼接而成的横书小纸条为此信札的内封,现被移到尺牍上方。内封方式是将写完书信左卷,沿合缝线糊上后直接于骑缝上书写受信人姓名与“谨封”字样,这种卷封的方式多流行于唐以后。苏轼提到自己“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并且希望对方不要怪罪。

宋人在卷封的内封之外还有更加盛重的重封(外封)做法,苏轼《与宝月和尚书》的内外封题,内封:“手启上宝月大师老兄。轼谨封”,外封:“书上成都府大慈寺中和院宝月大师。眉山苏轼谨外封”,可知外封主要供书写地名等信息之用。¹

释文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勿勿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祕校阁下。六月十三日。手启梦得祕校。轼□封。

题跋

诗塘处,行书,清高宗,見真率。印记: 三希堂、乾、隆

印记

印记类别印记
鉴藏宝玺古希天子
五福五代堂宝
八征耄念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乾隆御览之宝
嘉庆御览之宝
几暇鉴赏之玺
懋勤殿鉴定章
内府珍祕
宣统御览之宝
宣统鉴赏
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黄琳美之
琳印
神品(重一)
项元汴印(重一)
项子京家珍藏
子孙世昌
项墨林鉴赏章
项墨林父秘笈之印
子孙永宝
墨林秘玩
天籁阁(半印。重一。)
墨林(半印)
子京所藏(半印)
项叔子章(半印)
父印(半印)
墨林山人
项墨林(半印)
退密(半印)
子京(半印)
子京(葫芦印)
子京之印
若水轩
张孝思(重一)
张孝思赏鉴印
张则之
苍岩
江上笪氏图书印
笪重光印
道名蟾光
江上
西江直指
子敏
章守印
赵度(鼎形)
赵度印章(重一)
民仰

流传

这一通尺牍,因其中有“渡海”二字而得名。又因卷尾有“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诸字,亦称《致梦得秘校尺牍》或《致梦得秘校书》。

这件作品明代曾归项元汴收藏,又被陈继儒摹入《晚香堂苏帖》,清初归笪重光,后入藏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从其递藏经过看,可谓流传有绪。此卷无历代藏家之题识。只是到近年才煊赫于世。²

下载

苏轼致梦得秘校尺牍

文件格式:png,文件大小:28.8MB

直接下载


注释:

  1. 渡海帖
  2. 宋苏轼致梦得秘校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