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党人碑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当时引发了朝中大臣和百姓的大规模反对。
宋神宗死后,九岁的宋哲宗继位,年号元祐。哲宗并无执政能力,所以由太皇太后宣仁皇后临朝,新法积弊甚多,就启用司马光做宰相,废除新法,恢复旧法。然哲宗二十四岁就驾崩了,由弟弟徽宗继位(1100年)。
到了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听信宰相蔡京主张,将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司马光、文彦博、吕公着、苏轼、苏辙等旧党309人,列为「元祐奸党」,立碑于文德殿门之东壁。又下令在全国刻碑立石,以示后世,这碑叫作元祐党人碑,又名元祐党籍碑。凡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外地,子孙代代不许为官。(支持变法的称为元丰党人。)
碑名“元祐党籍”字样为宋徽宗的“御笔”;碑序和党人姓名为蔡京所书,都是难得的书法佳品。
碑序
皇帝嗣位之五年¹ ,旌别淑慝,明信赏刑,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罚。乃命有司,夷考罪状,第其首恶与其附丽者以闻,得三百九人。皇帝书而刊之石,置于文德殿门之东壁,永为万世臣子之戒。又诏臣京书之,将以颁之天下。臣窃惟陛下仁圣英武,遵制扬功,彰善瘅恶,以昭先烈。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继述之志。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京 谨书。
-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
名单
文臣 |
---|
曾任宰臣执政官(27人) |
司马光 文彦博 吕公著 吕大防 刘 挚 范纯仁 韩忠彦 曾 布 |
梁 焘 王岩叟 苏 辙 王 存 郑 雍 傅尧俞 赵 瞻 韩 维 |
孙 固 范百禄 胡宗愈 李清臣 刘奉世 范纯礼 安 焘 陆 佃 |
黄 履 张商英 蒋之奇 |
曾任待制以上官(49人) |
苏 轼 刘安世 范祖禹 朱光庭 姚 勔 赵君锡 马 默 孔武仲 |
孔文仲 吴安持 钱 勰 李之纯 孙 觉 鲜于侁 赵彦若 赵 卨 |
王钦臣 孙 升 李 周 王 汾 韩 川 顾 临 贾 易 吕希纯 |
曾 肇 王 觌 范纯粹 吕 陶 王 古 丰 稷 张舜民 张 问 |
杨 畏 邹 浩 陈次升 谢文瓘 岑象求 周 鼎 徐 绩 路衡昌 |
董敦逸 上官均 叶 涛 郭知章 杨康国 龚 原 朱 绂 叶祖洽 |
朱师服 |
余官(177人) |
秦 观 黄庭坚 晁补之 张 耒 吴安诗 欧阳棐 刘唐老 王 巩 |
吕希哲 杜 纯 张保源 孔平仲 衡 钧 兖公适 冯百药 周 谊 |
孙 琮 范柔中 邓考甫 王 察 赵 峋 封觉民 胡端修 李 杰 |
李 贲 赵令畤 郭执中 石 芳 金 极 高公应 安信之 张 集 |
黄 策 吴安逊 周永徽 高 渐 张 夙 鲜于绰 吕谅卿 王 贯 |
朱 纮 吴 朋 梁安国 王 古 苏 迥 檀 固 何大受 王 箴 |
鹿敏求 江公望 曾 纡 高士育 邓忠臣 种师极 韩 治 都 贶 |
秦希甫 钱景祥 周 綍 何大正 吕彦祖 梁 宽 沈 千 曹兴宗 |
罗鼎臣 刘 勃 王 拯 黄安期 陈师锡 于 肇 黄 迁 莫佒正 |
许尧辅 杨 朏 胡 良 梅君俞 寇宗颜 张 居 李 修 逄纯熙 |
高遵恪 黄 才 曹 盥 侯顾道 周遵道 林 肤 葛 辉 宋寿岳 |
王公彦 王 交 张 溥 许安修 刘吉甫 胡 潜 董 祥 扬瓌宝 |
倪直孺 蒋 津 王 守 邓允中 梁俊民 王 阳 张 裕 陆表民 |
叶世英 谢 潜 陈 唐 刘经国 汤 戫 司马康 宋保国 黄 隐 |
毕仲游 常安民 汪 衍 余 爽 郑 侠 常 立 程 颐 唐义问 |
余 卞 李格非 陈 瓘 任伯雨 张庭坚 马 涓 孙 谔 陈 郛 |
朱光裔 苏 嘉 龚 夬 王 回 吕希绩 吴 俦 欧阳中立 尹 材 |
叶 伸 李茂直 吴处厚 李积中 商 倚 陈 祜 虞 防 李 祉 |
李 深 李之仪 范正平 曹 盖 杨 綝 苏 昞 葛茂宗 刘 谓 |
柴 衮 洪 羽 赵天佐 李 新 扈 充 张 恕 陈 并 洪 刍 |
周 锷 萧 刓 赵 越 滕 友 江 洵 方 适 许端卿 李昭玘 |
向 紃 陈 察 钟正甫 高茂华 杨彦璋 廖正一 李夷行 彭 醇 |
梁士能 |
武臣(25人) |
张 巽 李 备 王献可 胡 田 马 谂 王 履 赵希夷 任 濬 |
郭子旂 钱 盛 赵希德 王长民 李 永 王庭臣 吉师雄 李 愚 |
吴休复 崔昌符 潘 滋 高士权 李嘉亮 李 珫 刘延肇 姚 雄 |
李 基 |
内臣(29人) |
梁惟简 陈 衍 张士良 梁知新 李 倬 谭 扆 窦 钺 赵 约 |
黄卿从 冯 说 曾 焘 苏舜民 杨 偁 梁 弼 陈 恂 张茂则 |
张 琳 裴彦臣 李 偁 阎守懃 王 绂 李 穆 蔡克明 王化基 |
王 道 邓世昌 郑居简 张 祜 王化臣 |
为臣不忠曾任宰臣(2人) |
章 惇 王 珪 |
版本流传
崇宁元年 (1102年)、 二年、 三年蔡京当权前后三次立党籍碑。三次立碑入籍人数分 别为120人、 98人、309人。这三次立碑涉及的党人名录主要来源于此前未入石的党籍名录。主要是绍圣元年 (1094年) 章惇等炮制的73人版党籍名录、 崇宁元年 (1102年) 蔡京等炮制的 541人党籍名录。
崇宁三次立碑,首次仅在宫城端礼门旁(元祐(1086至1093年)反新法的领袖人物),第二次则扩及地方监司长吏厅,第三次则在宫城文德殿门旁与地方监司长吏厅皆立碑。诸立碑地点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监察、 警示与侮辱意义。
崇宁五年正月,因彗星出现,徽宗下诏毁碑,“如外处有奸党石刻,亦令除毁”。除毁之后,各地即无有此碑石刻。
南渡初期党人昭雪时又出现了用以推恩的 103人版党籍名录。后世流传最广的是第三次所立的309人版党 籍碑,主要以元祐群臣为主体,并及若干新党士人和不为蔡京所喜者。
南宋时党籍碑经扬州某人、 梁律、 沈暐、 司马逨等人重刻,明时又予以重刻。南宋元明清典籍对党籍碑的引用或论述大都与梁、 沈二刻有关。
现存石刻
元祐党籍碑 ,宋代摩崖石刻,现存二块,均在广西。一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山瑶光峰下的龙隐岩,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梁律(元祐党人之一梁焘的曾孙)据家藏旧本重刻。碑距地丈余,额有隶书“元祐党籍”四字。久经风雨侵蚀,部分文字已模糊,但尚可辨认。另一块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真仙岩,宋嘉定四年(1211)沈暐重刻,该碑据学者考证于明代被毁后又进行了重刻。
参考资料:
- 元祐党籍碑的立毁与版本源流——兼论元祐党籍名录的变更。
- 宋元学案.卷九十六.元祐党案
[…] 元祐党人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