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²西边,人道是³,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1.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二年有余,时年46岁。念奴娇词牌又名“酹江月”,“大江东去”。
  2.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3. 人道是:人们说,有人说。此三字十分贴切,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现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4. 雪:以雪比喻浪花。
  5.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此处有深意,周瑜的实际形象还是词人期许的周瑜形象?
  6.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7.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此两句为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8.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赏析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比如前后赤壁赋等),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苏轼在这首词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六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

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尊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